思训家卡耐基口才培训机构

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相处

人际关系培训
2016/02/24 15:15:57

当我们作为人子的时候,可能觉得与父母很难沟通;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又觉得子女很难沟通。这是为什么呢?真的是我们自身出现了问题了吗。西南卡耐基与各位彻底讨论这个话题,解开这个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难题。

近期的《旋风孝子》节目中就把80后和父母的关系拿出来讨论了——在25岁到35岁这个年龄段,我们的逐渐成熟和独立,某种程度上是对父母地位的挑战。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开始悄然转化,对调角色,成长中父母的教养方式问题显露出来,变得尖锐。虽然真人秀有效果需要,但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很难演,如果关系融洽,聊个羊肉串吃不吃都能你来我往停不下来▼

如果关系僵化,坐在同一张沙发上,也无话可说▼

所谓“僵化”,不一定是和父母有显化的矛盾,而是你们的关系里充满了暗涌和不自在。

我们和父母最不和谐的5个类型:依赖、冷漠、生气、尴尬、担心。节目中陈乔恩的一句话,说出了大部分人和父母关系差的核心原因我想真实地跟她相处。

失去对父母的信任,就失去了真实的机会

不能和父母真实地相处,也许是从我们学会“闭嘴”开始的。

开口说话就被评价、被指责、被骂、被贴标签,父母想跟我们聊天,其实听到的是“说教”和“控制”。对父母的信任,随着每次被评价、被骂、被越界(偷听电话、偷看日记)慢慢慢慢崩解。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听自己说话,不相信父母说的“有事情可以告诉爸妈”,不相信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。

这样的“沟通方式”一直伴随我们,当遇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时,这种“闭嘴”的习惯也被复制到了我们的关系中。与朋友可以自在地聊天,但对最亲密的人——恋人、另一半、孩子,总是自以为有权利对对方做出评价与批判。为何我们站上了某种“角色”,某种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角色,觉得有权力控制对方?

 

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,让我们在人生中的其他关系中,也失去了真实和信任。曾经被父母评价和指责时,我们感受到的既不是理解,也不是协助,而是控制,此时,父母的话已经失去了价值。孩子可以细微的感受出父母真实的态度。


成年后,伤痛像轮回一样循环


曾经在豆瓣上有一个提问:“你是否能想起,小时候是否有什么事,让你变成了这个样子?或者留下了阴影?”摘录几个与大家分享:

“父母从小就说我不会来事儿不会说话不会聊天,然后现在我看见长辈什么的就打怵紧张。”

“从小父母就没把我当做一个个体,而是他们的附属品,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把我塑造成他们想象的样子,逼迫我去发展他们喜欢的,打压各种他们不喜欢的。”

“从小就被灌输要争胜,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实现,时至今日,把自己逼的很累。只会拿起无法放下。”

“小时候父母的说教吧……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,你以后也不能有大出息。再就是因为自己比较中性,父母就会说,你这样别人怎么看我们,以为我们都不正常之类的……再加上性格本来就很闷,到现在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,活得很累。”


这样的倾诉会让人释放痛苦,但你往下看就会发现,仅仅倾诉还不够


很多人想要成功,但成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与精神,都是儿时培养起来的。性格的微调可以改,但很多大的精神品格基本上定了,所以,当有人问“如何坚持学英语?”“怎么能早起?”“下班后怎么坚持学习”,其实多半是无解的。

成年人自我成长改变命运,是在改变内核,需要重新撕裂自己,重新自建。只要重建成功,后半生就可以活成另外的样子。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可怕的,但如果不重建,很多问题就像轮回一样,不断出现在你生命的每一个新阶段里。


如果你足够勇敢,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父母


很典型的情况是,我们会为了童年的痛苦而持续惩罚自己。有一位咨询师在童年遭遇父母的抛弃,接受训练时,被老师问到:你觉得别人抛弃了你,可是我们没有抛弃你,到底是谁抛弃了你呢?

这个问题打翻了她的信念:在别人抛弃我之前,我早已抛弃了自己。那么,我在报复谁,在替谁惩罚自己呢?

现实中很多人做着类似的“傻事”,父母在我们童年时的所作所为早已过去,可我们却为了过去的经历,而惩罚今天的自己。我们把父母的角色印刻在自己的心中,变成一个束缚自己的“内在父母”的角色。如果我们不跟内在的父母和解,就很难真正爱自己。